小浪 :
握桿能否擊出力量適當而又準確的母球,握桿的姿勢和位置十分地重要,肌肉必須放鬆而且自然,因為擊球的準確度來自於能夠確實做好使球桿在一條直線上順暢地移動。
大姆指以外的手指自然地握住球桿
大姆指以環狀包住球桿,掌心全部貼住球桿
大姆指、食指、中指握攏,其餘二指則在瞄準時,隨時調整力量,用來控制球桿的平衡。
握在球桿上的位置應該隨時調整,如果須打出一個強力的擊球,則握桿的位置應當向後修正,如果須擊出一個輕柔的球時,握持的位置應該稍向前移。
架桿
能否準確地打中目標球和架桿的姿勢和穩定是密不可分的,架桿有時也因為其他球或是球檯對母球造成的影響而有所不同,但是對於架桿和母球的距離通常是和目標球的遠近和力量成正比,以下為幾種常用的架桿的介紹。
平橋式架桿法:手掌和四指平放在球檯上,並且使手背微微凸起,姆指向上挑,使姆指根部緊靠手掌上,這種姿勢適合擊打中桿和拉桿。
鳳眼式架桿法:將食指和姆指做成一個圓圈套住球桿,中指、無名指、小指支撐在球檯上,這種姿勢適合擊打推桿及旋轉球。
高架式架桿法:當遇到背娃娃的情形時所必須使用的架桿法,四指立起,食指和球檯面呈垂直,其他三指做支點站穩,姆指則上挑以牢固地架住球桿。
架桿的高低應和自己想擊出的桿法配合,例如打拉桿時,架桿就應該低一些,目的在於保持球桿的水平,避免下壓或是挑起而造成missque的現象。
姿勢
能否打出準確的球,擊球的姿勢十分地重要,但是許多初學者乎略了這一點,等到日後想要修正姿勢卻為時已晚,對於自我水準的提昇產生了困擾,因此小弟在此稍微作個介紹。
雙腳的位置:一個好的、有經驗的球手都是在確定目標之後,雙腳選擇好正確的位置,而不是在瞄準的時候還在游移不決,通常以右手持桿者而言,左腳尖和母球的行進方向平行,右腳斜放在左腳後方,二個腳掌貼著地面,左腳微微彎曲,右腳保持斜直,這樣子便和左手形成三點支撐住身體,同時身體舒展,下巴貼近球桿,以確保瞄準的準確度。
運桿:如何打好球通常決定於能否準確地打到自己所瞄準的點,因此必須要出桿時保持直線,不使球桿晃動,運桿時只有手臂、手腕和球桿在移動,運桿時應該保持自然而且順暢,而不是生硬的動作,而且運桿的次數和長度盡量保持相同,使自我擊球動作有節奏感,這種節奏並不限制每次的長度必須相同,有的人習慣○長○短也沒關係。
後擺動作:後擺並非只是瞄準運桿時的動作而已,它也影響到擊球的強度,當後擺拉長時,擊球的力道也就越大,如同網球選手在打底線抽球時一樣,如果沒有將球拍向後拉開,便打不出力道強勁的一球,後擺動作對初學者而言應該著重在(穩)和(慢)上面,這樣才能使力道、準確性能夠掌握好,尤其是如果要擊出一個強力的球時,後擺動作太快,可能因而有所偏斜而失去準度,就算打的球再強也沒有用,而藉著較長和較慢的後擺,確保了運桿的直線和出桿的力道,使你能夠擊出自己想要的球出來。
暫停:暫停是擊球之前不可或缺的準備階段,在這個一瞬間,完成精神的集中,以避免失誤。
擊球:出桿擊球時必須明確,而不是猶豫不決,以免影響準度,不管我們要打目標球的那一點,母球必須保持直線向目標球行進(曲線球除外)。
跟進( follow)和停止:藉由跟進和停止的時間,可以使母球的行進路線和桿法產生不同的變化,尤其是拉桿,不單是打對點而己,跟進的長度和停止的時間並不好掌握,停止太早便會形成定桿,停止太晚又會形成跳球,出桿的瞬間適當運用手腕,至於下塞的球跟進必須長一些,出桿也必須夠柔,而不是大力擊球就會達到預想的效果。
瞄點
想要將子球打進指定的袋口,沒有其化的辦法,只有準確地撞擊到正確的撞擊點才會使子球入袋,也就是當撞擊時母球、子球、袋口呈一直線時。
首先假想一條直線自袋口延伸穿過子球,而第二個交點也就是子球應該被撞擊到的位置。
其次假想母球和子球接觸並且與袋口呈一直線。
在腦海中清楚地明白母球和子球接觸位置。
瞄準時眼睛來回檢查,確保出桿的準確性。
控球
撞球的最大樂趣以及困難度莫過於準確的控制母球的走向,如果只是單純地打進一顆球,而不考慮到之後母球和其它子球之後的相對位置,我們可能會陷於使自己無法再繼續進球的困境,或者當我們想要做一個安全球時,而我們並不能夠控制母球停留在適當的位置,甚至幫對手製造了進球的機會,這些情形便構成了我們落後或是失敗的因素,母球上面有無數個可以撞擊的點,但是一般大家都是以九個點做為概念,同時為了避免滑桿,初學者的撞點最好控制在球體半徑的三分之二以內的範圍。
以理想情況而言,當母球和子球不是一直線時,母球和子球撞擊之後所呈的角度是90度,也就是說母球所走的路線是與母球和子球的內公切線平行,雖然這是一種概念,但是卻對於母球的路線會有幫助。
中間上方的撞點,由於母球是向前旋轉的關係,因此在撞擊之後,母球與子球的角度會小於90度,並且當我們打的是厚球時,母球的遇到的阻力大,動能大多給了子球,因此母球向前偏轉的角度會比較大,至於薄球的情況,正好相反,由於母球撞擊子球的部分少,阻力不大,母球向前偏轉的角度便比較沒有那麼明顯。
中間正中的撞點,一般人都誤以為會形成定桿,其實就假設母球和子球等質量,等大小的情況而言,根本不可能形成定桿,理論值是在中間偏下方,恰好位置在三分之二的撞點,不過事實上母球本身比子球小一些,因此若今天我們要打定桿,應當撞擊母球中間稍微下方的地方,並且桿法要頓,所以打中間正中的撞點,母球會稍微向前走一小段距離。
中間正下方的撞點,由於母球是逆旋和子球撞擊,因此在撞擊之後母球會以大於90度的角度行走,同樣的,偏轉角度也是和打球的厚度程正比,此外遠距離的拉桿並不好打,因為距離遠,母球會因為球檯布的磨擦力抵消原本逆旋的力量,不見得在撞擊子球時母球保持在逆旋的狀態,力量也不足以拉回,所以遠距離的拉桿需要下功夫練習,不光是打點,出桿要夠柔軟,桿法不能夠太硬。
至於左上、右上的撞點,如果今天我們打的是順塞的,母球的偏轉角度會增加大約15度,逆塞則是要減去10度左右,而左下、右下的撞點,如果我們打的是拉桿的話,順塞會減少母球的角度,逆塞會增加母球的偏轉角度。同樣的,偏轉角度一樣與打球的厚度呈正比,同時出桿時的桿法要柔,球才會適當地偏轉,並不是大力就有用,同時在和子球的撞擊點方面也要作一個修正,因為母球帶著旋轉和子球接觸,子球的行進的角度也會有變化出現。
- 關鍵字 : 母球, 子球, 撞點, 位置, 擊球, 運桿, 架桿, 拉桿, 出桿, 食指, 角度, 瞄準, 姿勢, 停止, 遠距離, 逆旋, 由於母球, 球檯上, 準確性, 正中